7月7日,人文艺术研究院举办第四期人文艺术学术沙龙。本期沙龙的主题是“作为文明交流框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际民俗学会副主席安德明应邀与师生分享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思考。mg电子官网特聘教授、辽宁大学教授江帆作为与谈人参与讨论。来自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和mg电子官网各教学单位、科研平台的师生70余人参加活动。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李东明主持活动。
安德明结合多年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多个国家申报“非遗”文本审读的经历及多个具体事例,为师生厘清了“非遗”的内涵与外延,介绍了不同国家对“非遗”保护的经验和做法,阐释了其对“非遗”概念在当下的延展性思考。从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出发,他指出,“非遗”从概念性的“宾语”到充分展现其主体性、能动性的转变,体现了“非遗”的文化意义以及对其所具有的文化特性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其将“非遗”作为文明间交流的框架的学术理念。此外,结合我国的具体保护实践,他还阐释了“非遗”保护的意义所在。
在交流环节,江帆发言表示,安德明关于“非遗”所体现的文明平等性的思考,再次重申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对“平民文化”关注的理念。安德明用通俗简明的例子展现了国际性的学术景观和该领域的最新学术思想,生动阐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如何成为一个新的文明交流框架的文化思考。与会师生就传统与现代、文化挪用、“非遗”概念等话题与安德明作了深入交流。
李东明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安德明所提出的新的学术理念使本期沙龙的主题更富于前瞻性。作为长期从事“非遗”工作,尤其是在国际上从事“非遗”相关工作的学者,他的学术分享对于专业音乐院校师生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和民族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本期沙龙使师生们进一步明晰了对“非遗”理念的科学认知,了解了“非遗”作为文明交流框架的学术价值以及世界范围内“非遗”保护的实践与文化多样性的复杂关联,对文化现象,尤其是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对各自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产生重要的理论提升和思维拓展作用。
文 / 人文艺术研究院 刘兵
图 / 人文艺术研究院 张伟浩
初审初校 /刘兵
复审复校 / 朱月
终审终校 /李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