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考古与艺术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鼓、箎、笙、琴、瑟、排箫等多种乐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非衣,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每次重要的考古发现,都会更新艺术史。
为拓宽音乐学系学生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了解辽沈文化渊源,我系于2023年4月24日邀请国家考古领队、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专委会委员,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文保信息部主任林栋研究员,开展主题为“走进考古学”的讲座。
首先,林栋老师介绍了考古工作对地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现场同学普及了考古学基本知识,讲述考古的定义和误区以及考古发掘的基本步骤。此外,林老师还详细介绍了辽金时期沈阳及周边地区的墓葬发掘及重要考古发现。
其一是汗王宫。汗王宫是清太祖在沈阳故宫建好之前的寝宫,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北中街路北地块,是沈阳故宫的组成部分。汗王宫具体在哪个位置,多年来业内人士莫衷一是,经沈阳故宫博物院学者王佩环1982年于《盛京城阙图》中发现后,找到了有关“汗王宫”的确切信息。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残缺不全的汗王宫,但经过现代建模科技的复原,汗王宫的真实样貌也已经活灵活现。
其二是康平契丹贵族墓群。2017年,林老师作为考古领队主持发掘的“康平契丹贵族墓群”项目,入围当年“全国十大年度考古新发现”终评。在康平县张家窑林场出土的白釉黑彩梅瓶上的图案是秋捺钵在器物上表现的首例,釉下黑彩的瓷器装饰风格,学术界以往认为是金元时期才出现的风格,这件梅瓶将釉下黑彩瓷器出现的年代提前至辽代,改写了中国陶瓷史关于釉下彩瓷器的历史,它与同地出土的金面具、白釉褐彩梅瓶并列为沈阳博物馆镇馆之宝。
2023年4月25日上午,在林栋研究员讲座的基础上,我系师生参观了沈阳博物馆。沈阳博物馆主要馆藏辽沈地区发掘的各类文物,从1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经历魏晋、汉唐、两宋、辽金、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全面系统梳理了这座城市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将沈阳的碎片化历史叙事连缀成一部完整的地方通史。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系师生参观了“沈阳历史陈列”沈阳源流、天眷盛京、近代风云三个展厅。
7000年前,新乐人翻开了沈阳历史的第一页。此后,沈阳成为周边诸文化的交汇中心,伴随着周边民族势力的消长,沈阳地区呈现出面貌多样的地方文化类型。公元前300年左右,沈阳被正式纳入了中原燕国的版图。随着辽、金、元等北方民族政权的相继崛起,一次次政治上的征服和统治,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从而造就了沈阳特殊的历史文化面貌。在博物馆,我们目睹了林栋研究员介绍的镇馆之宝——契丹贵族墓葬的金面具、白釉褐彩梅瓶以及白釉黑彩梅瓶。
盛京是清朝开国之都,盛京历史文化是沈阳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顶峰。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于此,使其跻身于帝都之列,城市得到持续发展,盛京的政治地位仅逊于北京,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盛京的历史文化在这一历史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
风云变幻的沈阳近代百年历史,在列强环伺和战争硝烟中拉开了帷幕。日伪的统治与侵略改变了沈阳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沈城人民展开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浴血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解放战争的硝烟洗礼,沈阳获得光明,走向新生。
通过这次讲座和参观博物馆,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历史不远,它就在你我身边,那些历史留下的艺术珍品似乎在一瞬间变得触手可及。考古、历史、文化、艺术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联系,我们应该熟悉辽沈文化史、艺术史,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为传播辽沈文化艺术,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贡献一份力量。
文/贺思琪
图/王博丰
初审初校/王 丹
复审复校/张诗扬
终审终校/董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