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影片都流淌着他精心谱写的优美旋律,《祖国颂》《阿诗玛》等作品都留下了他倾心创作的痕迹……他就是mg娱乐电子游戏官网的知名校友(延安鲁艺音乐系第三期学员),曾任东北文工团音乐部主任、东北鲁艺音工团作曲兼指挥及辽宁歌剧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等职的著名作曲家刘炽。他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坚持将政治性、人民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谱写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成为影响几代中国人的音乐经典。
“大鲁艺”里的“小学员”
延安时期是刘炽创作的起点,他曾说:“我的老师冼星海的教导、人民音乐的滋养,喝延河水、吃小米饭,把一个童工培养成一个作曲家。”1936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革命还处于低潮,刘炽毅然奔赴延安。1939年,刘炽报考延安鲁艺音乐系,由冼星海亲自面试。那时,刘炽已经是抗日人民剧社的主角、舞蹈班的领舞、歌咏队的指挥,面试时刘炽唱了《枪口对外》《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刘炽回忆说:“当时我并不胆怯,唱时按感情走,歌没唱完,冼星海就说,‘行了,你考上了’!”刘炽一时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便向冼星海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鲁艺,刘炽进入了一个崭新奇妙的艺术境地。他身上民间音乐的积累和新学习的作曲知识一碰撞,便爆发出了艺术的火花。刘炽的第一首习作《陕北情歌》,此曲有秦腔眉户的元素,有陕北民歌的风格,冼星海老师觉得新鲜,所以批上了个“好”。第二首习作是儿童歌曲《响叮当》,上面的批语是“很好”。第三首习作是混声二部合唱《打场歌》,冼星海老师的批语更是热情洋溢:“非常好!希望它传遍全国。”这使刘炽更加坚定了要干一辈子作曲的志向,从此刘炽便走向了通往中国新音乐的道路。
虽然只经过短短一年的规范化、系统化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却触发了刘炽许多新的思考。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就是从鲁迅艺术学院走向人民的“汪洋大海”,走向民族、民间艺术的“汪洋大海”。刘炽认为,要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写的作品老百姓要听得懂、要爱听,你唱的、你演的他不喜欢、不爱听,即使听懂又有什么用呢?要让老百姓得到文艺享受,还要引起大家的共鸣。
延安附近的民歌并不太丰富,刘炽便在山道上,骑在驴背上记录绥德、米脂脚夫唱的民歌。在米脂县,刘炽记录名艺人常毛儿用唢呐吹奏的《凤凤铃》,后来那悲壮的旋律被改编为《哀乐》;在吴堡黄河的渡船上,刘炽与关鹤童记录了老艄公“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豪迈放歌,这才有了后来的《黄河船夫曲》;在佳县,刘炽采集了山西民歌《捡麦穗》,后来用于歌剧《白毛女》杨白劳的一曲《十里风雪》。1943年秋,刘炽从延安步行300多里到驼耳巷,拜杜兴旺师傅学习道情(曲艺的一种,用渔鼓和简板伴奏),而后才有了那一曲《翻身道情》的传世。抗日战争胜利后,挺进东北,刘炽又热情地收集东北秧歌、二人转和双城皮影戏音乐,特别是后者为歌剧《火》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音乐素材。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听曲艺、学曲艺;去新疆收集《十二木卡姆》;到江西采集大余采茶戏、赣州民歌、兴国山歌;赴云南,记录花灯戏、少数民族的民歌……他所收集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有3000多首,经他仔细分析整理的就有200首。刘炽的成长和创作离不开民族、民间,离不开人民的艺术,也离不开在延安鲁艺接受的专业音乐训练和培养。
谱就经典电影歌曲的旋律大师
解放战争时期,刘炽来到东北文工团,与东北电影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长影决定拍摄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影片《上甘岭》,导演沙蒙找到刘炽,请他为影片作曲。刘炽查阅了1949年至1955年人们喜欢唱的歌曲,从《二月里来》《草原情歌》《五哥放羊》《康定情歌》《小河淌水》《对面山上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小放牛》中选出歌曲反复听,仔细揣摩,唱累了用笛子吹,吹累了又唱,分析它们的旋律、情趣、节奏特点、语言性与矛盾性的统一、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的规律……最后从《小放牛》和《卢沟问答》中的第一句找到了种子,成为电影插曲《我的祖国》开始的前半句,一条大河的旋律从刘炽笔下流淌出来。
《我的祖国》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大河,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心间。这首歌曲出现在影片中一个重要节点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愫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爱国主义力量。《上甘岭》的导演沙蒙说:“即便以后《上甘岭》这部电影不再演了,但仍有人会唱这首歌,想起抗美援朝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守阵地、顽强战斗的场景。”刘炽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说:“《我的祖国》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在歌曲创作前,我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用调查研究得来的人民喜爱的歌熏陶自己、营养自己,使自己在音乐审美感上尽可能地接近人民。”
抗美援朝题材影片的代表作《英雄儿女》完成于1956年,其插曲《英雄赞歌》亦由刘炽作曲。刘炽谱曲时把他1940年在内蒙古大草原收集民歌时,一位蒙古族老妈妈唱过的一首民歌《巴特尔陶陶乎》和大提琴曲《黄昏的景色》旋律联系起来,其中歌颂英雄的壮丽画面与情景作为《英雄赞歌》的旋律“种子”,以深沉而宽阔、优美而灿烂的音调,紧扣英雄人物大无畏的气概。
2019年,《我的祖国》《英雄赞歌》和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大型纪录片《祖国颂》主题曲《祖国颂》均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为祖国和人民而创作的艺术家
祖国、人民、中华民族是刘炽永恒的创作主题,他用民间音乐将三者紧紧地串联在一起。正如刘炽自己所说:“民间音乐是人民大众自己用以反映他们的生活思想与情感的,研究它不仅能使我们了解人民大众昨天与今天的生活情形,也可以使我们知道人民大众在音乐上的趣味与要求。”
1945年,刘炽随东北干部团从延安出发,横跨五省,来到辽宁沈阳,担任东北文工团音乐部主任,开展了许多音乐活动,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音乐工作者。他指挥了关外第一场《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在长春城外战壕里教唱《钢铁部队进行曲》(后来成了第三十八军军歌)。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反映“土改”的歌剧《火的燃烧》《工人大合唱》《生产忙》等作品,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在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刘炽一生创作了14部歌剧、上千首歌曲、多部器乐曲,以及舞蹈音乐、话剧音乐、广播体操音乐等。在他的歌曲旋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角色的人民群众形象。他以煤矿工人、纺织女工、铁路工人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的矿歌、厂歌、校歌,如以普通农民为题材创作《运盐去》《翻身道情》等,以士兵为题材创作《钢铁部队进行曲》《攻大城》等。在创作《工人大合唱》时,为了更真实地表现工人阶级工作及生活情景,刘炽深入哈尔滨纺织厂、机床厂等一线采风,鲜活的生活体验给予他灵感,于是才有了这首“表现新的工人的第一部作品”(吕骥语)。刘炽认为,给少年儿童进行美育教育、音乐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部分。为此,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给少年儿童写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少年》……他创作的歌曲陪伴了一代代儿童、少年。
“一个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性格和人格的逐步纯净和完善,不断地追求,创造着真善美,并把它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认为这才是洒脱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真正的艺术家。”这是刘炽为纪念郭兰英从艺60周年写的《论郭兰英现象》中的一段话,这也是刘炽文艺生涯的真实写照。
内容来源 / 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