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9日晚19点,mg娱乐电子游戏官网音乐学系举办了关于艺术实践系列学术讲座活动,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刘经树教授。刘经树教授师从于润洋先生,2005年起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曾为《德国音乐大百科全书》(MGG,Gechichte und Gegenwart der Musik)撰写《中国音乐——1911年以后》词条,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研究》等核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刘经树教授本次讲座共分两讲,主题分别为《“罗曼”的历史》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与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流变》,核心旨在对“罗曼”一词的来源与释义进行梳理,并强调“罗曼” ( “罗曼化” )≠ “浪漫主义”的术语勘误问题。本次讲座由mg电子官网音乐学系主任、音乐舞蹈研究所所长董蓉教授致欢迎辞,由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张晨副教授主持,我系及各兄弟院校师生共同参与。
讲座一:《“罗曼”的历史》
第一讲中,刘教授首先指出,我国将“romantic”一词翻译为“浪漫”或者“浪漫主义”是从20世纪50 年代起在汉语里通行的一个错译,基于此,刘教授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运用词源学、阐释学和符号学来进行术语学勘误。刘教授从“罗曼”一词在德语、法语、英语等语种中的形式到音乐领域对“罗曼的”(romantisch)一词的阐释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论证。其谈到音乐领域中的“romantisch”一词由E·T·A霍夫曼和C·W·F黑格尔首次在美学中使用,讨论关于“音乐作为艺术的最高等级、音乐罗曼式的新意,及其音乐的诗意特性”的系列美学问题。随后,刘教授对“romantic”一词的演变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从1780年前后,该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表达着“夸大的、孤立的、消极的日常行为;表面上呈现出与内心截然相反的内容”,后走向超越精神世界的新领域,从文论家、音乐学家到美学家、哲学家都对其有过深入的讨论,例如1804年,莱夏尔特称海顿、莫扎特及其后辈的曲目为“罗曼的”作品、E·T·A霍夫曼在评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时称罗曼化(romantisch)和古典化(klassisch)并非对立,而为互补。至19世纪末,“新罗曼化”概念出现,用于指代19世纪的音乐特性,从而与舒伯特和韦伯的音乐划清界限。最后,刘教授讲到歌剧、和声学中的“罗曼”现象,主要提到民族歌剧中“罗曼的”题材,例如“大罗曼歌剧”、“英雄罗曼歌剧”、“罗曼的诙谐歌剧”等,以及库尔特在文章《罗曼化和声的危机在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中》从和声学视角对“罗曼化”的分析。
讲座二:《中国原生“浪漫主义”与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流变》
第二讲中,刘教授将视角放至中国原生“浪漫主义”与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比较中,其首先列举了我国原生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庄子、李白、屈原、李贺,其指出中国文化中的“浪漫”意指“富有诗意、充满幻想,行为放羁,不拘不节”,具有对感情本身的注重以及对人与神灵、自然等的统一等特征,这种“浪漫”不同于西方的“诗学”概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一种美学品格。随后,刘教授对德国罗曼派诗歌早、中、晚三个阶段进行梳理,提到早期罗曼派诗歌如蒂克的《威廉·洛维尔先生的故事》、中期的海德堡罗曼派和柏林罗曼派以及晚期突出天主教色彩的“士瓦本罗曼派”和“莱茵罗曼派”等,其指出德国诗歌中深刻的“罗曼化”印记——“幻想”、“自由”、“自我”,以及罗曼派“诗学”中“反讽”这一重要范畴。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将中国原生浪漫主义与德国罗曼派进行比较,其指出两者虽都注重自我,但前者在于张扬自我,后者则更侧重对情感本身的崇尚。而对“德国罗曼派”一词,刘教授再次提出疑问:为什么称“德国罗曼派”而非“德国浪漫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再次回到昨日关于“罗曼”的词源与历史衍变中,刘教授指出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浪漫主义”定义的不明确使其无法囊括德国罗曼思潮所蕴含的广泛内涵,而“德国罗曼派”的内涵则明确指向重返罗曼语系文化的中世纪。最后,刘教授再次强调,关于“浪漫”一词的术语勘误对学界寻找欧洲文化根源,以及艺术史、音乐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提问与互动
在提问环节,刘经树教授与同学和老师们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各位老师、同学的讨论围绕音乐诗意性美学问题的理解、术语勘误对风格断代史的影响、音乐学与其他文艺之间的特殊性问题、文化语境的差异性中术语的翻译问题、现今所使用“浪漫”一词的所指以及启发学术界对既定观念的反思等角度进行了交流。
刘经树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富有洞见,引发了界内同学的热切探讨,也吸引兄弟院校师生对现已“约定俗成”概念的深入思考。相信本次讲座必将为到场的老师、同学带来帮助和启发,也必定能促进mg电子官网与各兄弟院校之间在教学和学术上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
文/庞梦雅
图/张 晨
初审初校/张 晨
复审复校/张诗扬
终审终校/董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