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简单而质朴的旋律,历经数十年的时间淘洗,每每唱响依旧有着让人感动流泪的力量,仿佛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上甘岭》即将上映前,导演沙蒙请刘炽为影片创作插曲,希望刘炽创作一首让人无法忘怀、家喻户晓的歌曲。并把已经创作好的歌词交给他,那是一首新体诗,诗里充满着“祖国啊!我的母亲,离开你温暖的怀抱”等极为抒情的词句,刘炽看过后从中找不到灵感,很是苦恼。随后他向沙蒙提出,希望曾与他共同创作《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词作者乔羽来与他共同完成这首歌曲。据刘炽的女儿刘萤萤说:“我父亲非常欣赏乔叔叔,说他的词平白如话,又充满感情,便于音乐形象的塑造。”
那时的乔羽在江西采风,导演沙蒙一天三封电报的派出去,邀请乔羽为这首歌曲写词,接到沙蒙的创作邀请,乔羽在当晚便登上了从南昌到长春的火车。三人会面后乔羽说:“我可是八千里路云和月来的!”。看过《上甘岭》这部电影后,乔羽感动不已,同时也给了他很大的创作压力。起初他毫无头绪,直到他想起第一次看到长江时的场景,终于来了灵感,写下
“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词。为了更加凸显电影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为祖国和朝鲜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沙蒙曾提出把“一条大河”换成“万里长江”这类有气势的词句,对于词中“稻花、白帆”等生活化的描写,仿佛离电影中讲述的上甘岭战场有些远,未曾想正是这贴近人民生活的描写成就了歌曲的经典。
乔羽的歌词定稿后,压力就自然转移到作曲的刘炽身上。刘炽的女儿刘萤萤回忆,为了创作这首歌曲,刘炽看了大量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与电影。为了寻找人民喜爱的旋律,他从1949到1955年间的几百首歌曲中,选择了最受人欢迎的20首歌曲,然后每日每夜连续几个星期不停地吟唱歌曲,不断地朗诵歌词,用笛子吹奏这些旋律,去研究为什么人们喜欢这样的音乐,一遍遍的重复使得邻居一度以为他疯了。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创作时,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在门上贴了“刘炽死了”的条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从根据《小放牛》改写的《卢沟问答》歌曲中获取了“音乐种子”,从此便有了歌曲《我的祖国》的开篇旋律。
歌曲创作完成后,在演唱者郭兰英录制完成的第二天,《我的祖国》就通过电波传遍了全国,那时电影《上甘岭》还未正式公映。在此后的数年间,这条大河与稻花香唤起了每个中国人对故土、对国家的无限热爱,经过几代人的传唱,在亿万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经久不衰。
参考资料:中央三套《回声嘹亮》访谈节目,2019
文 / 李思韵
初审初校 / 李思韵
复审复校 / 李 放
终审终校 / 王鸿立